是的!我知道我的本源!
我毫无满足,就像火焰在燃烧着而烧毁自己。
我把握住的,全变成光,
我丢弃的,全变成灰烬一样:
我是火焰,确实无疑。
我只遵守一诫——保持纯粹!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说:一本写给所有人及不写给任何人的书》“人类是一根系在动物和超人之间的绳索,一根悬在深谷上的绳索。往彼端去是危险的,停在半途是危险的,向后望也是危险的,战栗或者不前进,都是危险的。”尼采“自从厌倦于追寻,我已学会一觅即中;自从一股逆风袭来,我已能抗御八面来风,驾舟而行。……” 图 | 《雾海上的流浪者》〔德〕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


尼采:悲剧的诞生。
〔文〕知乎 Collin


"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的无知。

真正的智慧源于内心;

真正的智慧是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

——〔古希腊〕苏格拉底(西方理性哲学的奠基人)


▌001. 生平要简

① 普鲁士 波恩大学;

② 他热爱希腊诗人,喜欢巴赫、贝多芬和拜伦。尼采对音乐的热爱终身都有增无减。

③ 叔本华是偶像。

④ 当兵后导师推荐到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系副教授,入籍瑞士结识瓦格纳(都崇拜叔本华)。德法开战主动要求上前线。

⑤ 酷爱登山,与精神导师瓦格纳决裂。

⑥ 精神分裂55岁去世。


 ▌002. 尼采的思想真实在于,他有什么就说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在尼采生活的19世纪下半叶,世界上形势极其混乱。打仗的国家打来打去,发达国家虽然在享受工业革命带来的硕果,但人们的生活处在一种无法言说的动荡、迷茫、混乱、贪婪、怀疑的氛围当中。

 

 ▌003. 在这种状况当中,一些有智慧的人便开始思考现状,寻找人们的出路。

①在丹麦,有克尔凯郭尔。②在俄国,有陀思妥耶夫斯基。③在德国,则有马克思与尼采。如果说大家寻找出路的方式不同的话,那么克尔凯郭尔则是从宗教与哲学的角度出发,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从文学的角度出发,马克思是从社会和经济的角度出发。

而尼采,则是从思想和精神的角度出发,来寻找当时人们的出路。

 

 ▌004. 这是第一点,尼采思想的真实在于,他看透与戳穿了人性。

在那个价值观迷茫、伪善与混乱并行的年代,他勇敢地说出:我们要砸碎一切旧价值,重建一个新的人类精神家园!

这种勇气是可嘉的,但也正因为他是第一位吃螃蟹的人,所以他活着的时候人们并不真正认可他,有的只是嘲讽和敌对。这导致尼采活着的时候极其孤独。以至于说出这样的话:


"

我的作品是给后来的人看的,

我不属于这个时代

"

——〔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尼采的作品,有很多荒诞、戏谑、讽刺、狂妄、夸张与晦涩的地方,这折射着尼采当年的苦闷。

弗洛伊德曾说,尼采是他见过的将自我了解得最透彻的人所以尼采的思想不会过时,因为他把握到了人类精神的深处,并将它记录了下来。这是尼采最可爱的地方之一,他的为人和他的哲学一样,看到什么就说什么,不顾及自己的毁誉。

 

▌005. 第二点是什么呢?就是尼采的思想能够实用。

哲学因为它自身的特点,所以十分容易变成一个枯燥的东西。比如黑格尔著名的《精神现象学》,如果你读过,你一定会被里面杂七杂八的概念和逻辑冗长的语言结构搞得头晕瞌睡,即使它是一本著名的,价值千金的巨著。

所以哲学,往往是离现实生活很远的东西。这既由哲学自身的特点,也由哲学家个人的风格决定。

比如MAO,他也是一位厉害的哲学家。但是他能够深入浅出的将一些晦涩的哲学理念变成大老粗都能够听懂的大白话,所以MAO思想在那个年代很容易宣传和普及,也易于普通的人们实践和运用。

但是也有很多优秀的哲学家,他们虽然影响力深远,思想深刻,但是离普通人的距离却很远。他们的思想,普通人很难直接拿来运用在实际生活中。

 

 ▌006. 但是反观尼采,他的一些格言是深入人心的。

如:

"

那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强大!

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那他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以往生命的辜负。

"

——〔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像这样激励人心的箴言,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因为尼采除了哲学家的身份之外,他还是一名诗人,以及一名文学教授。这让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可以游刃有余地来回穿插不同的风格来写作。

譬如短文、诗集、格言、散文,信件,很多的文学格式都出现在尼采的作品里。这让人在读尼采的作品时,总能遇到打动自己的风格和语言。一旦你对他的作品产生了兴趣,那么你就可以听懂他在讲什么。

所以说尼采的思想是可以实用的。包括尼采思想中主要的一些概念:价值重估、超人学说、日神与酒神精神、权力意志等等。

这些概念如果你深入了解的话,你会对尼采的世界观、人性观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洞察,这些洞察和理解完全可以运用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

你会发现,生活里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可以在尼采的哲学中找到答案的


 ▌007. 第三点,尼采的思想是感人的。

为何这么说呢。这要从尼采的性格和与他的经历说起。

不可否认,尼采的性格是孤傲、敏感的,而尼采的早期,一直是以艺术音乐家和文学诗人的身份生活。这决定了尼采的作品充满着大量的感性因素

例如: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将自己对于世人愚蠢麻木的愤恨加在了人物对话的情绪中;在《善恶的彼岸》里,尼采言辞激烈地攻击人们道德背后隐藏的伪善,光从字里行间,就能强烈感受到尼采狂放和桀骜的情感。

尼采其实很像一个人,或者说严谨表达的话,这个人应该很像尼采才对。这个人是位中国人。叫做鲁迅鲁迅的笔锋与尼采是相类似的,都是在看似荒谬或晦暗的格言背后,隐藏着剧烈的观点与思想。鲁迅也是中国第一位深刻研究和读懂了尼采的专家

他们相同的是,光从表面来看,只能看到晦涩或者单纯激烈的文字。但如果仔细读懂了其思想的话,会发现背后是真正深邃的思想,和真正热烈的感情

他们不同的是,鲁迅在生前已经享誉全国,作品已经得到了世人的认可。而尼采,却是在去世以后,才慢慢的有人去理解他,研究他。直到他去世很多年后,别人才真正的发现,尼采原来是个天才。

尼采是可怜的,因为他孤独与寂寞。但其实也不可怜,因为他带着孤独寂寞去干了别人干不出的大事。所以他是可敬的他认可叔本华,而不认同柏拉图,与瓦格纳为友、后决裂,两次动情终生未婚。


"

我对世人最难以忍受的,不是他们的罪孽和大愚,

而是他们的完美无瑕。

"

——〔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008. 因为尼采的生日恰好是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的生辰,尼采的父亲卡尔·路德维希曾给威廉四世的四个公主做过宫廷教师,后被威廉四世派到勒肯镇(萨克森境内)担任牧师。1844年10月15日,尼采就在出生在那里。

尼采祖父是名神学家,出版过神学著作。尼采的母亲有波兰贵族血统,其外祖父是一名牧师。

在尼采不到五岁的时候,父亲不幸坠车震伤,最终死于脑软化症。而两个月之后,尼采的弟弟又夭折了。

 

 ▌009. “在我早年的生涯里,我已经见过许多悲痛和苦难,所以全然不像孩子那样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从童年起,我就寻求孤独,喜欢躲在无人打扰的地方。这往往是在大自然的自由殿堂里,我在那里找到了真实的快乐。”家庭的悲剧让尼采变成了一个特别沉默寡言,喜欢独处的孩子……

父亲死后第二年,尼采随同母亲和妹妹离开了勒肯镇这一伤心之地,迁居父亲的故乡瑙姆堡(Naumburg)。但是尼采并没有忘记父亲,父亲的身影早已刻入他的记忆当中,他希望以父亲为榜样成为一名牧师,因此他时常给伙伴们朗诵圣经里的某些章节,为此,他获得了小牧师的称号。

由于父亲过早去世,他被家中信教的女人们(他的母亲、妹妹、祖母和两个姑姑)团团围住,她们把他娇惯得脆弱而敏感在尼采的成长过程中,虔诚的清教徒母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后来终生保持着清教徒的本色,犹如石雕一般纯朴

尼采的母亲还为他聘请了普鲁士当时最好的女钢琴家教授其钢琴,从此,尼采对音乐的热爱终身都有增无减


 ▌010. 尼采天资聪颖,10岁时就考入了瑙姆堡文科中学,并对文学与音乐表现出浓厚兴趣。14岁时,尼采考入大名鼎鼎的普夫达中学。

这个学校课程都是古典的,训练很严格,出了很多伟人,如诗人和剧作家Novalis,语言学家和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Schlegel,以及哲学家和爱国者费希特。

可是尼采却难以接受这种新生活,他很少玩耍,也不愿意接近陌生人。

这时的他除了理智的发展有着惊人的进步外,音乐和诗歌已经成为他感情生活的寄托


尼采在回忆他的童年生活时曾写过这样一句话:

"

那一切本属于其他孩子童年的阳光并不能照在我身上,

我已经过早地学会成熟地思考。

"

——〔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可能过早地学会成熟地思考可能就是尼采致童年的一种方式吧,这也为日后他成为大思想家、大哲学家涂上了底色……

 

 ▌011. 1864年,尼采考入波恩大学攻读神学与古典语言学专业。

而第一学期结束,他就对神学毫无兴趣的了,把几乎所有的精力转入哲学和古典语言学学习。德国是大哲学家辈出的国度,而让尼采感到困惑的是,他的老师和同学大都照本宣科地重复着黑格尔、费希特、谢林的各种理论和公式,这些伟大的学说似乎都让人昏昏越睡。

还有一批人喜欢实证科学,阅读福格特和比希纳的唯物主义论文。这些都没能吸引尼采,

他是一名诗人,需要激情、超常和具有神秘性的东西,他不再满足于科学世界的清晰与冷静

尼采在修养和气质上更是一名贵族,所以他对平民政治不感兴趣,而且他从没想过要过一种安宁舒适的生活,所以他不会对有节制的欢乐和痛苦这样一种可怜的生活理想感兴趣。尼采有自己的喜好,他热爱希腊诗人,喜欢巴赫、贝多芬和拜伦。

为此,他给母亲和妹妹写信:

"

我们知道生活是由苦难构成的,

我们越是去努力享受它,就越受它的奴役,

所以应当摈弃种种生活物品而实行禁欲

"

——〔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禁欲被尼采当成是成为一名贵族尤其是精神贵族的必由之路……

 

 ▌012. 1865年,他敬爱的古典语言学老师李谢尔思(F. W. Ritschls)到莱比锡大学任教,尼采也随之到了那里。

当时的尼采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开始哲学沉思了。那时,叔本华是这个青年心中的偶像。

1865年秋,尼采在莱比锡的一家旧书店里拿起一本名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就爱不释手,他每日凌晨2点就起床,反复阅读这本“宝书”,恨不得把书中的每一句话都背下来。他在日记中写道:任凭这位活力充沛而忧郁阴沉的天才在我身上起作用,每一行都迸发出放弃、否定和听天由命从此,叔本华就成为了尼采的终身偶像,他把叔本华的照片放在书桌上,每当遇到困难时,他就会对着照片大喊:叔本华救救我,救救我

 

 ▌013. 1867年,23岁的尼采应征入伍。

他是近视眼,又是寡妇的独子,本来可以幸免,但在萨多瓦和色当的神圣日子里即便是哲学家也要去当兵。后来他在行军中从马上摔下来扭伤了胸肌并因此而退役。

 

▌014. 1868年,他的导师李谢尔思向巴塞尔大学推荐他。1869年2月,尼采被聘为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系副教授。

1869年4月,尼采获得了瑞士国籍。就在这一年,尼采结识了比他年长30岁的大音乐家瓦格纳,两人同是叔本华爱好者,对音乐和哲学都有着最强烈的兴趣。他们迅速成为忘年交……

1870年,尼采被聘为正教授。不久传来了德法开战的消息,尼采主动要求上前线。在途经法兰克福时,他看到一队军容整齐的骑兵雄赳赳气昂昂地穿城而过。突然间尼采的灵感如潮水般涌出:


"

我第一次感到,至强至高的‘生命意志

决不表现在悲惨的生存斗争中,

而是表现于一种‘战斗意志’,

一种‘强力意志’,

一种‘超强力意志’!

"

——〔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1870年10月,尼采重返巴塞尔大学讲坛。他结识了神学家弗兰茨·奥弗尔贝克(Franz Overbeck),两人很快成为挚友并共居一所住宅。

1872年,他发表了第一部专著《悲剧的诞生》(Die Geburt der Tragodie)。这是一部杰出的艺术著作,充满浪漫色彩和美妙的想像力;这也是一部幼稚的哲学作品,充满了反潮流的气息

尼采否定了以往所有学者对希腊艺术繁荣原因的阐述,他坚定地认为希腊艺术的繁荣不是源于希腊人内心的和谐,而是源于他们内心的痛苦和冲突因为,古希腊人悟透了人生的悲剧性质,所以要用艺术来拯救人生

尼采自称《悲剧的诞生》是一本为那兼有分析和反省能力的艺术家写的书。表面上看是一部美学著作,实际上“兜售”的是一种人生哲学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作为贯穿全书的两条主线。日神是光明之神,万物在其光辉照耀下大美无疆。而酒神狄奥尼索斯则放纵无羁,呈现着一种痛并快乐着的癫狂状态。日神孕育着诗歌和雕塑,酒神冲动产生了音乐艺术

《悲剧的诞生》一书的最独特之处是对古希腊酒神现象进行了全新诠释。在其晚期著述中,尼采明确地表示:在《悲剧的诞生》中,是凭借‘最内在的经验’理解了‘奇异的酒神现象’,并‘把酒神精神转变为一种哲学激情’……”。

尼采并不就此止步,他毅然攻击最受尊敬的典范—大卫·斯特劳斯,以此抨击德国人的粗俗的傲慢和愚笨的自得:司汤达曾发出忠告:我一来到世上,就是战斗。”《悲剧的诞生》和《不合时宜的思考》(Unzeitgemabe Betrachtungen)的第一部发表之后,引来了一片狂热的喝彩声,同时也遭到了维拉莫维茨领导的语言学家圈子的排斥。

 

 ▌015. 1873年,尼采写了《希腊悲剧哲学》的片断(后以未完成的手稿出版)。

1874年,尼采又完成了《不合时宜的思考》的第二部分《论历史对生命的损益》、第三部分《教育家叔本华》。在这部作品中,他猛烈抨击各沙文主义大学:经验告诉我们:国立大学惯于支持低劣哲学家,这是伟大哲学家发展的最大障碍……永远也不会有一个国家会庇护柏拉图和叔本华这样的人……国家总是惧怕他们

1875年10月,尼采结识了音乐家彼德·加斯特(P. Gast)。

1876年,尼采完成了《不合时宜的思考》的第四部分《理查·瓦格纳在拜罗伊特》。在这部作品中,他称瓦格纳为齐格弗里德,他从不知道害怕为何物,甚至把瓦格纳称为惟一真正艺术的奠基人。到了1876年8月,情况急转直下。尼采出席了瓦格纳主持的首届拜罗依特音乐节。当时华格纳创作的歌剧一夜一部地全部被搬上舞台。


▌016. 1876年春,尼采在日内瓦结识了一位名叫特朗佩达碧眼金发的美女。

尼采被特朗佩达深深吸引,他为她朗诵朗费罗的诗篇,为她弹莫扎特的小夜曲,他陪特朗佩达巡行田野、漫步田间,迎着和煦的春风,尼采向特朗佩达表达了自己无尽的爱意。但令尼采没想到的是,特朗佩达断然地拒绝了尼采……。

瓦格纳见尼采失恋后忧心忡忡,就给尼采开出了“药方”:“要么结婚,要么写出一部歌剧。”并且进一步向他建议:“看在老天的份上,娶一个富婆吧……”

但尼采并没有娶到富婆,但却受到了富婆的邀请。同年初秋,尼采应贵妇人冯·迈森堡的邀请,访问意大利,并在迈森堡的那不勒斯海滨别墅小住。别墅的花园里百花盛开,蔚蓝的地中海一望无际,明媚的阳光无遮无拦……。尼采呼吸着温暖潮湿的空气,吃着橄榄油烹调的菜肴,在大海里尽情的畅游,垂钓,在骀荡的海风中读着蒙田和司汤达的名著,尼采的心情无比的惬意。他给母亲和妹妹写信:


"

说实在的,在活着的人里没有一个是我在意的

我喜欢的人都已在很久以前作古——

比如加利亚尼、司汤达以及蒙田。

他们热爱温暖的阳光、鲜活的空气、南方的菜园、海风的气息。

还有肉、蛋、水果快餐。

"

——〔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017. 尼采虽然其时已经32岁了,但舒适的生活刺激着他青春的激情。他感觉满眼、满心、满怀都是阳光灿烂。他无限缅怀着蒙田、司汤达身上称之为生命的东西: 勇气、野心、尊严、人格的力量、幽默感和独立性。 

而他对古希腊先哲柏拉图却嗤之以鼻:“柏拉图的对话,那是一种自满和幼稚的辩证法,只有没有读过法国优秀作品的人才会感兴趣……柏拉图真是枯燥无味。”而望着那不勒斯海边的日落,那无比壮丽的晚霞,尼采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感觉一出生就已老去,如今在最后一刻得救这是完全一种非叔本华式的生存信念,这种信念让尼采即迷茫又兴奋,他回望自己已逝去的青春,在内心深处刻下:“艺术是生命的伟大刺激。”一行大字……

1877年,35岁的尼采辞去巴塞尔大学的教职,只身来到瑞士东南部恩加丁加区的小山村锡尔斯-玛丽亚。该村海拔1800公尺,位于阿尔卑斯山的群山怀抱中。而在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中对这个小山村则有着非常美妙的描述:“来自意大利的风与寒冷的北方阵风在这里碰撞,把天空扫得如海一般湛蓝……”“现在我可以呼吸到全欧洲最好的、最强壮的空气,它和我气质相同”尼采站在村口,孤独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018. 栽种和修剪自我的园丁


"

一个人可以像园丁一样处理自己的冲动,

尽管极少人知道这一点,

他可以把愤怒、怜悯、好奇、虚荣的幼苗

培植得像棚架上美丽的果树一样果实累累,收益丰润

"

——〔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看到村里农民和园丁们辛勤劳作,尼采也动了成为专业园艺家的念头。但尼采高度近视,修枝时模糊不清,腰肌劳损弯腰都困难,做了三个星期园艺家的梦之后,尼采只能乖乖地重回书斋……

 

 019.  虽然孤独,但尼采还是无比憧憬着爱情。 


用他自己的话说:

"

对男人妄自菲薄的病来说,

最好的治疗是得到一个聪明女士的爱。

"

——〔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1882年4月,尼采接受朋友梅森葆夫人邀请再一次到意大利旅游。在这个世界上最浪漫的国度,尼采结识了妩媚多情的俄罗斯女郎莎乐美。莎乐美被尼采无与伦比的才华和特立独行的个性所深深吸引。尼采更是被莎乐美的活泼漂亮所深深吸引。两个人迅速堕入爱河。他们结伴到瑞士琉森旅行,在举世无双的美景中流连,尼采向莎乐美敞开心扉:“我不想再孤独下去,而要再学习做人。啊,实际上我什么都需要学习……

但尼采的妹妹却对哥哥的感情暴跳如雷,横加干涉。她到处散布流言蜚语,挑拨离间,致使莎乐美弃尼采而去。尼采痛苦万状,失魂落魄


他曾不止一次地说:

"

我不喜欢我的母亲,

我妹妹的声音让我痛苦。

我跟她们在一起时总是要生病……

"

——〔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既然和自己至亲骨肉在一起都要生病,那尼采只能更加孤独了……


020. “我必须走进沙漠,以便恢复正常。”

尼采其实也曾自我解嘲:“在孤独中,一切都可以获得,除了精神正常。”

在尼采的眼中,这世界真是病了,人人都是患者。天似乎在发问:“现在你打算回到你的荒漠中去吗?”尼采理直气壮地回答:我不是一个快成急就的思想者;我必须长时间的等待我自己——水总是迟迟不肯从我的自我之泉喷涌而出,我经常焦渴得失去了耐心。我所以隐退到孤独之中,就是为了使我不至于不得不从公用的水槽饮水……。孤独几乎与尼采的终身如影随形,但这是怎样精彩和内涵丰富的孤独呀?

“哲学家生来彼此就不相爱。鹰隼翱翔天际,独来独往。燕雀只好听其自然...盘旋天际,伸爪伺机,此乃伟大天才的命运。尼采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哲学家孤独的本质。我一直坚信,伟大哲学家的内心一定是孤独的。唯有孤独,才能更宁静地面对自己的思想和灵魂,才能找到更真实的本我,才能灵感突发,下笔入神……

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同类。”这世界绝对是越有思想的人越孤独,真正的思想者几乎找不到知己和同类,他可能也到处寻匿,但往往一无所获……尼采越是孤独,越是呐喊:“当我到达高处,便发觉自己总是孤独。无人同我说话,孤寂的严冬令我发抖。我在高处究竟意欲何为?”

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孤独是孤独者的墓志铭:“总有一天孤寂将会使你厌倦,你的骄傲将会扭曲,你的勇气将会咬牙切齿。有朝一日你会呐喊:‘我孤独!’

 

 ▌021. “如果我们在一个人独处时不能像在大庭广众之下时那样尊重别人的荣誉,那我们就算不上正人君子。”

瞧见没有,孤独者是有道德底线的,有了道德底线一切就皆有可能,一切就会变得阳光起来……

“试问那些最优秀、最完善的个人和民族的历史,请问有哪一颗大树长到这样骄人的高度没有经过风霜雨雪;请问,厄运和外界的阻力,某种仇恨、妒忌、怀疑、强硬反对,吝啬、暴力,难道不都是有利条件,无此则任何伟大,即使是美德,也难以成长起来?”尼采即使孤独,更要成长,更要成为灵魂上、生命意志上的参天大树……

“你今天是一个孤独的怪人,你离群索居,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一个民族!”这句话初读起来很搞笑和无厘头,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面貌,习惯于孤独的思想,那么这个世界或许会变得很不一样……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022. 而尼采最让人着迷的无疑是他的超人学说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本写给所有人及不写给任何人的书。”一本好书首先是写给自己,其次才是给读者的。艺术如是。

1885年,尼采完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创作,该书的全名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本写给所有人及不写给任何人的书》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路人皆知,但对于“一本写给所有人及不写给任何人的书”人们却知之甚少,但也充分说明了该书自相矛盾的本质。

这本书是以琐罗亚斯德教的创教先知查拉图斯特拉为主线,描述其四处旅行及发表哲学演讲的经历。

该书风格独特,以类似于柏拉图对话录方式写成。语言汪洋恣肆,充满诗意和哲理,让人百读不厌……

查拉图斯特拉说:人类是一根系在动物和超人之间的绳索,一根悬在深谷上的绳索。/往彼端去是危险的,停在半途是危险的,向后望也是危险的,战栗或者不前进,都是危险的

在书中尼采深入探讨了人类的本质,所有的设问都直指人的内心深处:“对于人来说,猴子是什么?一种大笑或者是一种痛苦的羞辱。而人类对于超人来说正是如此:一种嘲笑或者是一种痛苦的羞辱……

尼采的思想左右开弓,语言犀利无比:“最漂亮的猴子与人相比也是丑陋的。最聪明的人在上帝身边看起来如同一只猴子,这涉及到智慧,美丽和其它的一切……”而当读到:“超人是大地的意义。你们的意志说:超人是大地的意义!人就直接从椅子上蹦了起来,久久不能平静……

 

 ▌023. 很多人认为尼采是一个达尔文主义者,但尼采自己却不这么认为。

尼采认为,达尔文在生存斗争中忽略了精神作用。因此,尼采绕开了人类的所谓生物进化史,而是从生物遗传学方面来演示植物→虫子→猴子→人类→超人的整个发展史,从而创造了超人学说。

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袒露心声:“到目前为止,所有生物都创造了一些超过自己的东西。”

虽然在20世纪的前半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并没有引起哲学界的重视。那些古典的分析哲学学者甚至认为这部书只不过是一个疯子的胡言乱语,偶尔能冒出几句狠话和耸人听闻的二话,但不足以成为哲学体系。

但尼采可不这么认为:“在我的著作中,《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我给予人类的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馈赠。这部著作发出的声音将响彻千年,因此它不仅是书中的至尊,真正散发高山气息的书—人的全部事实都处在它之下,离它无限遥远—而且也是最深刻的书,它来自真理核心财富的深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水……

而今天《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确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圣泉活水,哪怕是其中最平静的话语。最平静的话语乃是狂飙的先声;悄然而至的思想会左右世界……

查拉图斯特拉的结束语是:“不是你们的罪恶,而是你们的节制向天呼喊!/那道用舌头舔你们的闪电何在?那个应当向你们注射的疯狂何在?/现在我教你们什么是超人:他就是这闪电,他就是这疯狂!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中发明了超人学说,之后每一部作品都在使用这一学说。而他自从厌倦于追寻,我已学会一觅即中;自从一股逆风袭来,我已能抗御八面来风,驾舟而行。……而他自己似乎也变成了一个意志力强大,无所不能的超人……

 

 ▌024. 1886到1887年,尼采把他浪迹天涯时写下的箴言、警句、辞条汇集起来,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 1886年)和《道德的系谱》(1887年)。

在这两个集子中,尼采希望摧毁陈旧的道德,为超人铺平道路,但是他陈述的一些理由却难以成立。此外,这两个集子中所阐述的伦理学的体系还给人留下一种印象—充满刺激性的夸张。

以下五部著作—《瓦格纳事件》、《偶像的黄昏》、《反基督徒》、《看那这人》、《尼采反驳瓦格纳》都是以极快的速度一气呵成的。它们写得标新立异,很有深度。但同时这些书也具有闻所未闻的攻击性和令人瞠目的自我吹嘘。

 

 ▌025. “像哲学家一样尽量攀登纯净的冰峰,登上高山之巅,扫尽一切云雾和混沌,只听到万物真元之声,粗犷而严峻,但字字清晰可懂。”

尼采平生酷爱登山,最后干脆住在山中。每每登临高山之巅,尼采总是神思飞越,才情横溢。

而在锡尔斯-玛丽亚“隐居”期间,尼采也真正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瓦格纳事件》、《偶像的黄昏》、《反基督徒》、《瞧,那这人!》、《尼采反对瓦格纳》等作品都一气呵成。

住在锡尔斯-玛丽亚,爬山自然成了尼采的最爱。在他的著作中每隔几页都会碰到关于爬山的叙述:“呼吸多么自由,内心感受多么丰富,哲学,我迄今所理解和体验的哲学,就是自愿生活在高山的寒冰之中……这是《瞧,这个人》中登山者的形象。“需要适应高处稀薄的空气,适应一切意义上的严冬跋涉,天寒地冻和高山峻岭。”在《论道德谱系》一书中,尼采论述自我修养完全可以通过登山来提高。

而在《人性,太人性的》这一观点更是直言不讳:“攀登真理的高山,你们绝不会徒劳,或者今天更上一层楼,或者锻炼筋骨以便明天爬得更高……”在这一时期,登山成了尼采思考的一种方式,致人生的一种方式……

 

 ▌026. “ 一大清早,在精力最新鲜旺盛的时候埋头读书——我把这叫做罪恶。”但尼采却沉溺于这种所谓“罪恶”之中 

虽然这时他已与灵魂导师瓦格纳彻底决裂,虽然他两次一往情深的恋爱都以失败告终,虽然他写的书买不出去几本,虽然他已经非常窘迫和潦倒,但他内心深处依旧无比强大:把痛苦的状态笼统地看作应该予以消灭的对立物,是极端愚蠢的,总的说来,后果是灾难性的饿……几乎与想要消灭坏天气一样愚蠢……


他对人性的洞察深入的无以复加:

"

人最终喜爱的是自己的欲望,

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

——〔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027. 他希望自己的思想能让认知变得清醒一些:  人要么永不做梦,要么梦得有趣;人也必须学会清醒:要么永不清醒,要么清醒得有趣…… 

尼采深处群山怀抱之中,他深感:“我的灵魂平静而明亮,宛若清晨的群山。可是他们认为,我冷酷,是开着可怕玩笑的嘲讽者……”

尼采是一个真正为全人类思考的哲学家,他对美好的人性其实有着真诚的憧憬:“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

 

 ▌028. 但现实生活无疑是残酷的。1889年的一天,尼采在意大利都灵大街上,看见一个马夫正在鞭打一匹马,尼采“挺身而出”,抱住了马的脖子,所有的人都认为尼采疯了。

紧接着他被朋友奥维贝克送回了柏林,先是在耶拿大学精神病院治疗,1890年5月,母亲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1897年4月,母亲去世后,尼采由被送往魏玛妹妹伊丽莎白的家中居住……银白的,轻捷地,像一条鱼,我的小舟驶向远方……” 

 

 ▌029. 1900年8月25日,55岁的尼采在魏玛驶向了远方,驶向了天国……

 

 ▌030. 尼采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遭到误解最多最深的哲学家之一。

长期以来,他一直有着“FX斯主义思想先驱”的恶名,在许多人眼里,他简直就是恶魔的化身。他的著作几乎没有一部是用传统的哲学论著的方式来写的,却充满了比喻、寓言、格言警句和反讽。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哲学的起点,虽然不少人是根据书名想当然地以为这是一部关于戏剧化艺术的著作,但作者却在前言中明白地告诉读者,这部著作是在讨论“严肃的德国问题”,而“严肃的德国问题”实际是严肃的生命问题,是如何面对生命和如何理解生命的问题,是如何生活的问题

而引导尼采走向这个问题的,无疑是叔本华。虽然尼采读过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现的世界》一书并给予叔本华以极高评价,但从一开始他与叔本华就有一定的距离

他同意叔本华的思想,认为人生是“极痛苦、充满着矛盾对立的生物永远在变化和更新的幻梦。”只有艺术可以是人逃避人生的苦难,忘却我们的不幸和痛苦。但叔本华认为,艺术只能给我们暂时的忘却和幸福,而人生从根本上说是无价值的,是应该抛弃的。悲剧的意义就在于教导我们认识到生命的毫无价值,使我们得到弃绝一致的智慧。

尼采解说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前提,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尼采认为,希腊人是一个及其敏感的民族,极能感受人生的根本的痛苦。但他们没有像佛教徒那样否定生命的意志,因为艺术拯救了他们。

作为希腊艺术成就最高的悲剧,它的快感产生于这样的想法:尽管现象界在不断变动,但生命归根结底是美的,具有不可摧毁的力量

尼采认为,人身上那种原始的欲望和冲动,他称之为“动物力”,为艺术的出现提供了原始的动力。人总希望放纵自己的原始本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当人们学会把它们用于艺术活动时,它们就不断得到美化。艺术是它们的变形。艺术表现它们,进一步刺激它们,但也提高它们,改变它们的方向。在艺术中。在艺术中,这些动物力只是受到压抑,但并没有削弱和根除。在它们的艺术表达方式中,它们人类化了,精神化了,因此能为提高人生价值服务。

艺术既要有丰沛的生命冲动,又要有精致优雅的形式

尼采用酒神狄奥尼索斯和日神阿波罗来分别象征艺术这两种要素,也是人性中两种原始的本能或倾向。酒神代表人性中激情冲动的一面,而日神则象征着人性理智静观的另一面。它们在悲剧中得到了统一。悲剧揭示人真实的生存,让人直面生命本身。

诗的境界并非像诗人头脑中想像出的空中楼阁那眼存在于世界之外,恰好相反,它想要成为真理的不加掩饰的表现,因而必须抛弃文明人虚假现实的矫饰。

所以悲剧的主角在最早总是代表原始生命及其苦难的酒神

可是尼采认为,希腊悲剧就断送在与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并称为“三大悲剧诗人”的欧里庇得斯手里。欧里庇得斯用日神来代替酒神作为悲剧的主角,使悲剧失去了最初具有的狂放的生命力,冷静的理性支配了悲剧。

“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运用最巧妙的艺术手段,在头几场里就把剧情的全部线索,好像是在无意中交到观众手上。

这是显示了大手笔的笔触,仿佛遮蔽了必然的形式,而使之作为偶然的东西流露出来。但是,欧里庇得斯仍然相信,他发现在头几场里,观众格外焦虑地要寻求剧情前史的端倪,以致忽略了诗的美和征文的激情,所以,他在安排正文前安排了开场白,并且借一个可以信赖的人物之口说出来。常常是一位神灵出场,他好像必须向观众担保剧中的情节,消除对深化的真实性的种种怀疑。这正像笛卡尔只有诉诸神的诚实无欺,才能证明经验世界的真实性一样。

在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那里,悲剧就是生命本身的宣泄,而在欧里庇得斯那里,悲剧变成了理性的客观认识过程。清醒的哲人代替了醉醺醺的诗人,悲剧衰落了。

 

这不仅是悲剧的命运也是西方文化的命运。欧里庇得斯所做的只不过是在悲剧中实现了苏格拉底的原则。苏格拉底不能接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在他看来,生命是简单的:知识即美德;罪恶源于无知;有德者即幸福。理性和知识成了生活的唯一主宰和目的。这样,作为原始生命艺术流露的悲剧就注定要灭亡了。

 

悲剧的灭亡标志着人类文明转向了一个新的方向。从此,求知欲不可思议地泛滥于整个有教养阶层,科学被当作一切大智大能的真正使命汹涌高涨,从此不可逆转;由于求知欲的泛滥,一张普遍的思想之网笼罩全球,甚至奢望参透整个太阳系的规律。因此,苏格拉底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的特点就是知识高于一切,包括生命。

 

“从苏格拉底开始,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程序被尊崇为在其他一切能力之上的最高级的活动和最堪赞叹的天赋。甚至最崇高的道德行为,同情、牺牲、英雄主义的冲动,以及被日神的希腊人称作‘睿智’的那种难能可贵的灵魂的宁静,在苏格拉底及其志同道合的现代后继者们看来,都可由知识辩证法推导出来。

 

唯理智主义支配了此后的西方文化。到了近代,对科学的崇拜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唯理智主义。但就在同时代人都对科学寄予无限信任和希望时,尼采却敏锐地预感到:“科学受它强烈妄想的鼓舞,毫不停留地奔赴它的界限,它隐藏在逻辑本质中的乐观主义在这界限上触礁崩溃了。”科学的界限不是别的,就是生命本身。生命本身是无法用逻辑去把握的,因为它是永恒的生成,是不确定者。

 

当然尼采要反对的不是科学和理性本身,而是反对它们的僭越和霸权。当它们要统治本不属于它们的领域时,当它们要越出它们的界限时,生命就会受到损害。

 

《悲剧的诞生》奠定了尼采哲学的基础,他后来的许多思想,都可以从中找到其萌芽,除了权力意志的思想。

 

 ▌031. 权力意志(2000年名词解释) 

人的生命是一种冲动、冲力、创造力,或者说一种不断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自我扩张的倾向尼采把生命的这种倾向看作是生命的愿望、意志,认为“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意志。”他由此认为生命意志就是表现、释放、改善、增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即“权力意志”他认为权力意志决定了在人的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从各种肉体的过程到最高级的精神活动无不是权力意志的表现。以肉体为例,权力意志分化为追求食物的意志,追求财产的意志,追求工具的意志,追求奴仆的意志;以精神为例,权力意志分化为陶铸的意志,同化的意志。从人到动物,从动物植物到无机界,一切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权力意志的区别,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抗强欺弱的关系,强弱权力之争构成了整个宇宙。这个世界就是权力意志,别无他物。

 

毫无疑问,权力意志属尼采最重要、最核心的思想,也是尼采最容易引起别人误解的思想。因为权力这个概念马上就会使人产生负面的联想。正因为如此,我国学者一般都不愿将其译为权力意志。以避免误解。但既然权力意志是尼采的核心概念,自然不能光从字面意义上来考察它的译法,更要根据它在尼采哲学中的特殊意义来决定如何翻译为好。

 

在尼采哲学中,权力意志是一个存在论或本体论的概念,是尼采对宇宙间一切事物和宇宙本身的根本原因和动力的一个一般解释,也是看和描述宇宙的一般方式,而不是像康德的自在之物的物自体或叔本华的意志概念那样,是关于可见世界后面一个实在的形而上学学说。尼采在《超越善恶》一书中说,逻辑的方法要求我们去探求一个解释宇宙万物的总原则,一种基本的因果活动形式。我们可以用它来统一可见的现象,权力意志就是这个原则。生命本身就是权力意志,推而广之,世界也是这个权力意志。权力意志并不是一个超验的实在,而是一个经验的假定,它之存在在于它的种种表现中。因此,要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就需要看看它在人类认知中的表现。

 

 ▌032. 权力意志不是一个超验的实在,而是一个经验的假定,它之存在,在于它的种种表现。

尼采和赫拉克利特一样,认为真实世界是流动和生成,而不是存在因为存在这个概念就意味着将流动和生成定格在一个固定的状态,这是人对实在的强加,是一种权力或权力意志的表现。科学就是人为了支配自然而把自然变成概念。知识是一个解释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是以生命的需要为基础,表达了要把握否则是不可认识的流动的生成的意志。因此,尼采认为,知识是权力的工具,它和权力一起增长。认知的欲望,就是认知意志,取决于权力意志。这是一种要掌握某个实在领域,让它为人服务的存在冲动。认知目标不是知识,不是为掌握根本没有的绝对真理而认识,而要掌控,实在是生成,流变不息。我们将自己的认知格式加于流动的生成,使它变成规定的存在,便于我们掌控,使之为我们的利益服务。这就是我们认知或知识的实质,它是权力意志的一种典型表达。

 

 ▌033. 知识以生命需要为前提,是权力意志的表现,这种意志要把握流动的生成——实在,因此,知识是权力意志的工具,它随着权力意志的扩张而膨胀,求知欲取决于权力意志,在权力意志意欲掌控实在这一目标的驱动下,人类的认知欲通过认知格式将流动的实在变成规定的存在,使之为人类的利益服务,这就是知识的实质,它是权力意志的一种典型表达。

比如在有机界,有机体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追求增加权力的系统集合,它本身就是权力意志的表现,它寻找障碍去克服。在心理学领域,同样可以用权力意志来解释。快乐是增加权力的感觉,痛苦则是从权力意志的障碍中产生的。

 

从权力意志的种种表现来看,它无疑是指一种要想征服、掌控、克服、支配的原始冲动和欲望。对此,海德格尔有精辟的分析。海德格尔指出,尼采的意志就是命令,命令是主人,它要支配一切行动。做主人,就是有权力,而不是一般的力或强力。有力者或强力者未必是主人,只有有权力者才是主人。只有有权力,而不是强力,才能为自己设定条件,即价值。因此,der Wille zur Macht 只有译为权力意志,才能将这一术语所蕴涵的征服、掌控、克服和支配的意蕴表达出来尼采的确对政治权力十分反感,他讲的权利也根本不是政治权力或强权,但却是它们的原因。没有这样的权力意志,近代可怕的政治权利与强权是不可设想的,正如没有它,近代的科学技术是不可设想的一样。

 

与叔本华一样,尼采的知识观是实用主义的知识观,这种知识观必然导致否定绝对真理。但尼采并不到此为止,他更进一步肯定谎言的价值,模糊真理与谎言,真理与错误的区别。而这一切都建立在他的实用主义的知识论上,也建立在他赫拉克利特式的实在观上。比如他说真理就是某种如果离开它某种生物便不能活的错误,初听起来,任何头脑正常的人不会同意。但如果我们同意他的理论前提:实在是生成的流变,而不是固定的存在,那就意味着任何对它的判断(必然是某种固定)都不可能是正确的,都必然是错误。然而,这却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错误。我们明明知道概念、名称或语言不等于事物,但我们不能不用它们,否则我们就没有办法生活。逻辑规律也是这样,我们之所以相信它们,不是因为它们什么超验的,绝对的真理性,而是不信它们不行。比如,如果我们不信同一律,我们就找不到我们要找的任何东西,不能做我们要做的任何事。

 

尼采认为,真理与错误都只是我们的虚构,在这一点上它们没有什么不同;所不同的是,错误是那些不如别的虚构有用,甚至有害的虚构。我们之所以对真理的虚构性质没有警惕,是因为那些已经证明对人类有用和已获得没问题的真理地位的虚构扎根在我们的语言中。语言使我们误以为我们说世界的方式就是实在世界的反映。但语言机器表达不过是人的虚构,它们的正当性不在客观的根据,而在于它们的实用性

 

尼采的权力意志认识论固然不能说是胡说八道,它的确是揭示了真理问题的现实主义生活根源,但它的权力意志的前提却是有问题的。由于权力意志也不是什么超验的实在,而是经验的假设,那么,当然它也只是一种虚构,必须以它的有用性来证明自己尼采可能会说,它的有用性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解释模式。然而人们仍然可以问,为什么是这种解释模式而不是别的解释模式,它的优越性在哪里?这就必然要诉诸有用性以外的其他原则。并且,有用性似乎不可能是终极原则了当然,尼采可能会说,他根本就不承认有什么终极原则,就像不可能有绝对真理一样。但是,终极原则不等于绝对真理,此其一。如果有用性不是区分真理与否的最终原则,那么尼采知识论的立场就要大打折扣,此其二。

 

尼采认为,权力意志是我们遇到的最终事实,是存在最为内在的本质,是世界的本质。但是这样的说法似乎又是将它当成了先验的本质,而不是经验的假设。总之,权利意志可能是尼采哲学的阿基里斯之踵。是他反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在他哲学中的残余。

 

 ▌034. 超人

西方文化的困境,现代性的困境,对尼采来说,首先是通过人无法成为自己的苦闷感受到的。他在青年时代之所以对叔本华推崇备至,是因为叔本华可以引导年轻人走上自我实现之路叔本华能迅速认识到学生特有的力量,将它们调动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尼采看来,西方的理性主义,或者说唯理智主义的传统使人们日益丧失自己的原始的生命力;而基督教传统则使人失去了自己的自我。人变得一模一样,唯唯诺诺,已经不知道怎样获得自己了。尤其是当时流行的历史主义,以历史过程和历史力量来解释人的价值,使得人在一切集体的力量面前只会点头哈腰尼采对一般的大众早已丧失信心。他的精神贵族的立场是毫不掩饰的。他认为柏拉图与一般人的区别比黑猩猩和一般人的区别要大。多数人本质上都是动物,基本上与黑猩猩没什么两样。区别只在于人能超越自己的动物本能,不再是动物,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人的这种潜在虽然人人都有,却很少有人能实现。只有哲学家、艺术家和圣人才能上升到这一点。地狱就是人的自然状态。只有通过超人的努力人才能离开动物王国,进入天堂。


▌参考资料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 著,钱春绮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悲剧的诞生》尼采 著,周国平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

③《哲学的慰籍》阿兰·德波顿著,资中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④《尼采新论》陈鼓应著,中华书局2015年版。

⑤ 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

⑥ 罗素《西方哲学史》。

 

评论(6)
热度(47)
  1. 共1人收藏了此图片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存档灵魂 | Powered by LOFTER